明亮照片只要調曝光就好了?還有這4項一起調整!

文、覃基豪

照片的亮度如何決定?
想要明亮的照片只要瘋狂加亮就好了嗎?

解決了色溫的基礎之後,我們要來看看照片最基本的幾項調整選項,曝光度、對比、亮部、陰影等等,但是在這之前我們要先打破大家對於亮度的誤會。

大家可以看到左圖是一張亮調的圖片,整體讓人感覺非常明亮,相對於中間這張暗調的圖片來說給人一種舒適宜人的清爽氣息。

最右邊的圖片則是我在使用了大量的修圖技巧之下把中間原本暗色系的圖片盡量調整成明亮調性的樣子,可以看到結果不太理想,就算整體照片變亮了卻沒有給人如左圖一般的明亮整潔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如果對房屋有點研究的大家就能一秒理解,就算外面晴空萬里,只要你在單窗採光的房間裡,不管日昇日落都不會感覺到明亮清爽,相對來說三面大採光的房子即使在陰天也不太需要開燈,整體室內仍然是明亮的狀態。這就是亮度與明亮感的差異,基本上兩者關聯非常淺薄,精確來說只是藕斷絲牽的互相關係,明亮感其實大多來自於我們對陰影樣貌的習慣性、對亮度均勻感的感知。

所以下次如果希望照片能明亮一點,試著換換空間或增加柔和補光會比修圖更有效果喔!(可以看到右圖的深色木板已經灰矇矇一片,因為我們已經改變了他原本應該有的亮度,圖片缺乏真實感。)

講到曝光度、對比等等的調整參數,就不能不講到分析一張圖片的最大工具-色階分布圖。

色階分布圖的簡述概念就是在橫軸放上從暗到亮的等級,然後在縱軸放上個個顏色的像素數量,讓我們可以一眼分辨一張圖片的某個亮度裡目前有什麼顏色,以上這大段解釋都可以佛性記憶,我也是在道義上必須講解它的原理而已。

實際使用起來,大家可以把色階分布圖當作是一張照片的身分證,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一模一樣的分布,但是乍看之下可以非常相似,這時候我們又要打破一個網路上的流言,那就是色階分布圖其實並沒有正確答案! (身分證也沒有。)

如果依照網路上的某些資訊來說,上面這張照片可能是完美曝光的範例,整體色階分布圖大致在暗到亮的橫軸上平均分配,中間區域有著最多色彩,但是請仔細觀察圖片本身,是否發現圖片其實稍微有點偏暗,有種日落時分光影漸落的放鬆感。

這是因為照片內容本身有大面積的淺咖啡色、米色系,正常邏輯來說照片的色階分布圖原本應該是呈現,亮色像素最多的樣子,但此時在人工調整後卻是中間的像素最多,圖片當然是呈現些微偏暗!

再來讓我們看到這張暗色系的照片,可以發現照片整體像素全部都在暗色部分,亮色部分的像素非常的少,這時候如果依照某些教學來說,這就是一張拍失敗的不正當曝光照片,但是實際上呢?你會發現照片本身曝光其實非常合理,只是因為店內使用的桌板、器皿全部都是暗色系的,想當然圖片會有非常大量的暗色像素,如果這時候色階分布圖亮色的像素很多才是不合裡吧!

色階分布圖是非常好用來賞析圖片的工具,根據色階分布圖我們不僅可以分辨出圖片是亮色調還是暗色調,更可以區分圖片的對比高低(最亮最暗像素多就對比高,相反中間像素最多則對比低),還可以粗略區分照片的飽和度高低(灰色像素越多飽和度越低),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區分出別人的照片是否有藝術創作上的色偏,比如說高光偏藍、陰影偏紅等等,等於是那些我們很喜歡的作品,其實早就把秘笈寫在畫面裡了!

只要你能熟悉色階分布圖的判讀方式,將任何你喜歡的色調作品用色階分析,就能模仿任何色調!

最後來跟大家說明,關於調整參數上面的基礎項目,個別代表了色階分布圖的哪些部分。透過上圖可以看到,黑色與白色分別表示了圖片陰影中最暗的部分、圖片亮區裡最亮的部分,除了這裡因為翻譯問題比較需要大家熟悉一下,其他部分應該都算是直觀。

當你加了一張圖片的”曝光度”,實際上你就是在把曝光度(中間調)的部分往白色推,造成原本在中間調的像素往白色集中,同理如果你把陰影往上提亮,實質上你就是在把陰影的像素往中間調集中,甚至可能擠壓到中間調的像素往白色過去,造成色階分布圖整體發生改變,所以透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知道,不管如何調整圖片的各個參數,實際上我們都只是在改變圖片由亮到暗的層次。

比如說如果將圖片像素全部往白色集中,就會發現照片看起來變亮了(並不是明亮),卻也有可能因為畫面中的像素過於集中,所以缺少由亮到暗的自然層次。
原本從亮到暗可能是:
1 2 3 4 5 4 3 2 1

在你提亮了曝光度與陰影之後,由於你迫使了陰影與曝光度的像素都往亮區過去,則變成:
0 1 1 1 1 5 5 5 5
這時候由於從亮到暗是直接從5掉到1,而非原本漸進的5432,層次就會變得缺少變化,加上沒有陰影支持整張圖片,圖片就會像早上起床剛睜眼的前幾秒,看起來會非常朦朧,過於明亮刺眼,簡而言之就是過曝了。相反來說,如果把曝光度與亮部等等全部往下減少,圖片看起來就是一坨黑部溜丟,應該是不用舉例?

所以建議大家在修圖的時候,先去思考圖片本身適合什麼亮度,而不是一昧地把想要的風格套在圖片上,就跟養小孩一樣,硬來會出事的。

如果圖片本身在陰影裡面有很多美麗的細節但是拍起來不明顯,我們可以適度的將陰影提升,並且降低黑色拉回層次,讓圖片陰暗區的層次從:
2 2 2 2 2 2 2 2 2 2
變成
1 1 1 1 2 2 3 3 3 3
這時候陰影就會有很好的漸層過度,會讓觀看者的眼睛更能看到陰影裡的細節,這就是修圖的最大心法-隱惡揚善。

回到我們剛開始嘗試修出的亮色圖片,為什麼這張圖片會說並沒有非常理想?因為我提亮了非常多的陰影部分,同時我壓低了亮部與白色讓整體所有像素變成在亮部與中間調之間,雖然說這樣並沒有犧牲太多細節(可以看到蠶豆亮面還是有點過曝),但是你會發現我提亮之後讓觀眾看到的陰影都是無效資訊,並沒有為畫面加分反而讓注意力被分散了,還不如原本背景漆黑卻能讓觀眾明白地看出蠶豆是主體,再來是木板的顏色已經開始發灰,給人一種充滿灰塵不新鮮的髒亂感,這些都暴露了這張圖片原本看不到的缺點,與修圖的觀念可說背道而馳。不過雖然如此但是你會發現,透過提亮陰影層次,碗側的層次變得更美了!如果你要賣碗那這張照片勉強可用。(但是賣碗裝蠶豆幹嘛?空碗比較明確是在賣碗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畫面的明暗與層次非常受個人喜好影響,同一個畫面可能有些人覺得太強烈,另一些人又覺得太平淡,在學習影像的路上我們永遠要記住,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透過了解這些調整方式,進而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喜好,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世界。

加入菜鳥救星官方Line並回覆「我想看文章」,不定期獲得更多知識吧!

不同頻道,不同知識!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