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救星分享:只接受「電子支付」的世界是我們想要的嗎?

文、戴羽

大家有沒有試過走進便利商店,想要買杯飲料,卻發現忘記帶錢包?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就算沒有錢包,我們也可以透過手機上 App 付款。再加上今年的疫情,讓很多人視「現金」為「病毒來源」,電子支付更成為了人們首選的支付方式。這也導致很多店家開始不接受「現金」付款了。本文將帶大家看看世界各地「無現金化」的發展。

過年期間,我們都愛在家門貼上寫著「招財進寶」的春聯。但是,為什麼和「財富」相關的字很多都以「貝」為部首?原來在古代,貝殼是被當成「錢幣」使用。隨著時代進步,「錢幣」漸漸的開始採用金屬鑄造,如銅錢和銀元等。而今天我們最熟悉的紙鈔,據說最早是出現在宋朝的時候。

圖片來源:Pixabay

1949 年,在美國金融業工作的 Frank McNamara 在餐廳用餐時忘了帶錢包,最後要麻煩太太拿錢來給他。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因此決定解決這個痛點,所以在隔年成立了「食客俱樂部」(Diners Club),正式開始了「塑膠付費」(信用卡)年代。近年來,由於大家都「機不離手」,很多新創公司也因此開發出各種「電子支付」的 App,讓「錢幣」更進一步進化成了完全沒有「形體」的東西。

▍創新點:不收現金,就不會有人想要打劫。這樣不但安全,店家的保費也可以因此而調低。

本文5大重點:1. 瑞典是領先「無現金化」的國家,現金交易額只佔 1%。2. 英國酒吧不收現金,所以能夠避免小偷光顧。3. 美國沙拉吧注重衛生,因此拒絕沾滿污垢的現金。4. 「電子支付」大國,連去超市也只能用手機交易。5. 「無現金化」變相排斥弱勢族群,將最需要協助的人邊緣化。

1. 瑞典是領先「無現金化」的國家,現金交易額只佔 1%

說到「電子支付」,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一定是中國大陸。很多在那裡工作或求學的人都會讚歎「電子支付」帶來的方便。不管衣、食、住、行,只要一機在手,通通都可以搞定。

但是,「無現金化」發展得最快的地方,其實是瑞典。多年以來,瑞典一直全力的朝「無現金社會」發展。在 2010 年,瑞典大概還有 40% 在實體店家的交易是採用現金,但到了 2018只剩下 15%。如果從交易金額來看,根據瑞典中央銀行 Riksbank 的數據,現金交易只佔了總交易金額的 1%。而瑞典克朗在市場上的流通,也因此由 2009 年的 1060 億,大幅下降到 650 億(在 2016 年)。

圖片擷取:Digital Journal

瑞典不但在公車上禁止使用現金,許多旅遊景點也都只接受「非」現金的交易方式。為了更快達到「無現金社會」,瑞典政府甚至通過法律,讓店家可以拒絕接受現金。因此,在那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店家掛著「不收現金」(No Cash) 的標示。

而瑞典最大的銀行,SEB (Skandinaviska Enskilda Banken AB) 也因應著國家政策,開始轉變營運策略。它在 118 間分行中提供電子工具,讓客戶自行完成交易,而分行員工就只在客戶面對操作問題時,提供協助。更重要的是,在這 118 間分行中,只有 7 間會處理「現金」。所以,當客戶需要儲存或提領現金時,他們只能夠到那 7 間分行。

為什麼瑞典店家那麼支持「無現金化」?根據瑞典知名傢俱品牌公司 Ikea 的研究顯示,就算現金交易只佔了它們總交易的 1%,它們的員工就需要花費 15% 的時間處理這些現金,包括接收、計算、找零等等。因此,它們覺得「無現金化」可以大量的提升員工的效率。所以,大約 50% 的店家表示,到了 2025 年,它們就會完全停止接收現金。

瑞典新創公司 iZettle 也趁著這股熱潮,提供了各種「非現金」交易的方法。例如,它們研發的行動讀卡機,讓街邊賣雜誌或在遊樂園中賣汽球的小販,都能夠輕易的接受用信用卡付費。

另一家名為 Swish 的新創公司,則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透過 App 和對方的手機號碼轉帳。由於 Swish 受到各大銀行的支持,所以,它目前是瑞典最大的電子支付提供者,大約有 500 萬名瑞典人(瑞典總人口的一半)在使用它的服務。

雖然很多到訪瑞典的旅客對它們的「無現金化」感到困擾,但是,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著名飯店 Pop House 附設酒吧中的標示說明了瑞典的政策;「不管你是誰,我們都願意接納你。但是,我們不接受現金!」

圖片擷取:BBC

2. 英國酒吧不收現金,所以能夠避免小偷光顧

位於瑞典 Pop House 中的酒吧不接受現金,而英國很多的酒吧也下了同樣的決定。

在倫敦南部 「王冠與船錨」(Crown and Anchor) 酒吧的經理 Arber Rozhaja 在發現他們又遭盜竊後,決定認真思考如何能夠防止小偷再次光顧。經過研究後 Rozhaja 覺得,不管安裝多好的防盜系統,換先進的門鎖,都不及釜底抽薪來得有效。只要酒吧裡沒有現金,就不會有人想要來偷。

於是,Rozhaja 開始研究酒吧客戶的付費習慣,當他發現酒吧的營業額大概只有 10~13% 是來自現金,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在 2018 年 10 月開始 「王冠與船錨」成為了一家不收現金的酒吧。來消費的客戶只能選擇用簽帳卡、信用卡、或是電子支付(例如:Android Pay 或是 Apple Pay)來付費。

「王冠與船錨」的母公司,London Village Inns 旗下的所有酒吧,從 2019 年開始,也決定跟進,拒絕接受現金。(有些酒吧不收現金,有些酒吧教你繪畫:去酒吧裡上繪畫課超舒壓!看一個小點子如何風靡全美,並且發展成超過百間的大型連鎖企業
連結:https://startuplatte.com/2018/11/25/paint-and-sip/

其實在 2018 年 9 月,英國第一家無現金酒吧,才剛在 Ipswich 開始營運。這家名為 The Boot 的酒吧,從 1530 年代就開始營業,但是過去 9 年都被荒廢了,直到新東家 Mike Keen 決定要接手經營。

圖說:Mike Keen

Keen 研究了很多其他不收現金的店,發現其中利大於弊。除了不需要擔心竊賊之外,他也可以省下需要張羅零錢的麻煩。Keen 認為,不需要每天開車到銀行,然後排隊換零錢,同時還需要擔心帶太多錢在身上會不會被打搶;就已經讓他願意不收現金。

而且,因為酒吧裡面沒有現金,Keen 也可以節省一些酒吧保險的保費。畢竟,沒有現金,就會減少罪案發生的機會。

但是,不管 「王冠與船錨」還是 The Boot,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決定不收現金後,它們的員工每天晚上就不需要在下班前,清點數不清的硬幣與紙鈔。負責人也不需要每天帶著一袋現金去銀行存款。所以,就算有一些客戶對無法使用現金抱怨,它們也覺得是值得的。

3. 美國沙拉吧注重衛生,因此拒絕沾滿污垢的現金

看完了來自瑞典和英國的例子,接下來我們要一起看看科技大國美國「無現金化」的程度。

《創新拿鐵》曾經介紹過的「吹頭髮」新創:DryBar,就已經開始實驗「無現金化」。(想要知道這家新創成功的秘訣?請看:美髮界的星巴克!只做「吹頭髮」,吹出一億美元的商機!

另外,美國主打採用「本地農產品」的沙拉餐廳 Sweetgreen,現在也不收顧客的「臭錢」。根據 Sweetgreen 執行總裁 Jonathan Neman 表示,拒絕接受現金,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各分店被打劫。雖然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不高,可是一年中總會發生幾次。但在它們不收現金後,這個問題就完全消失了。

除此之外,「衛生」也是 Sweetgreen 其中一個考量點。大家都知道現金在不停轉手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沾滿了污垢與細菌。Neman 覺得,讓 Sweetgreen 的員工不需要觸碰到現金,將能提升用餐客戶對餐廳衛生的信心。畢竟,沒有人會希望一雙觸碰過了大量現金的手,接著又為他們準備生菜沙拉。

圖片擷取:Eater

但對 Sweetgreen 這種在特定時間會湧入大量客戶的店家來說,「無現金化」為它們帶來最大的效益是提升服務客戶的速度。正如之前介紹過 Ikea 的例子,處理現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不收現金後,客戶都能夠更快速的結帳。再加上 Sweetgreen 也推出了 App,讓客戶可以在上面先點餐和付款,然後在餐點準備好後再來取餐。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客戶排隊等待的時間。

4. 「電子支付」大國,連去超市也只能用手機交易

說到「無現金化」,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發展,當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大陸,雖然「塑膠付費」並沒有像歐美一樣流行,但是,透過「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的電子支付,卻比歐美還普及。有人曾經開玩笑說,中國大陸連在路旁表演的流浪音樂家都會帶著 QR Code 請善心人士用轉帳的方式支持他。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為了進一步實驗「無現金化」,將旗下「盒馬鮮生」變成只能夠用支付寶付帳。盒馬鮮生是馬雲為了實現新零售概念而創辦的實體店。它主打將線上的體驗和線下的實體商店結合。客戶可以選擇直接到店裡購物,或是在透過網路訂購,盒馬鮮生的員工之後就會將訂購的物品送到家中。

圖片擷取:Nikkei

盒馬鮮生店內並沒有設置任何現金收銀台,因此,所有的交易都必須透過支付寶完成。但是,由於大陸人民銀行嚴禁店家拒收現金,和炒作「無現金化」,盒馬鮮生會在特定的櫃台中提供用「現金」為支付寶充值的服務。當客戶支付寶帳戶內的餘額不足,就可以到那些櫃台尋求協助。

(盒馬鮮生不收現金,而 Amazon Go 甚至連工作人員都沒有:「無人商店」讓你「拿了就走」!看 Amazon Go 如何靠收集數據,改善營運

5. 「無現金化」變相排斥弱勢族群,將最需要協助的人邊緣化

雖然「無現金化」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很多人也對它保持懷疑。

首先,對年長或對科技掌握度比較低的民眾,就可能會因此受到排擠。例如,在瑞典居住,現年 74 歲的 Majlis Jonsson 表示,很多時候他都覺得使用信用卡不安全,因此,他都會盡量使用現金付款。

由於 Jonsson 沒有電腦,也不懂如何使用網路,所以,他沒有辦法使用任何「電子支付」平台。因此,瑞典的「無現金化」反而導致他的交易成本提升。例如,他最近因為轉帳給一位為他在線上購買火車票的朋友,被銀行徵收了 75 克朗(約新台幣 260 元)的手續費。

Jonsson 抱怨說,雖然他知道透過「電子支付」平台就不需付手續費,但是,他相信還是有不少人不懂得使用這些新科技的。

圖片來源:flickr

除此之外,某些無法擁有銀行帳戶的族群,也因為「無現金化」被排斥在消費市場之外。這些人包括年長者、小孩、有犯罪紀錄的人士、短期遊客、移民、以及生活在貧窮綫上的人。在美國,就有大約 7% 的人是沒有銀行帳戶的,而對於這群人,現金還是最方便與直接的付費方式。

在美國居住的 Connie Young 有一名 17 歲的兒子。有一天,他的兒子很興奮的告訴 Young,他等待已久的書在亞馬遜實體店有賣。於是,Young 給了他現金請他自己去買。但是,Young 的兒子最後空手而歸,因為,亞馬遜實體店不收現金,而他 17 歲的兒子也還不能擁有任何的信用卡或使用電子支付。

最後,「無現金化」令人擔憂的是「個人隱私」的問題。除了使用現金之外,任何交易模式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就能夠用來當成「大數據」分析。雖然聽起來沒有很嚴重,但是,也有一些人拒絕「被分析」。而對於這些人來說,「無現金化」就會剝奪了他們選擇不同交易方式的機會。

圖片來源:pxhere

看完了以上的分享,大家對「無現金化」是期待,還是排斥?其實在台灣,很多人都已經習慣用信用卡、Line Pay、Apple Pay 等方式付費。而新的電子支付服務,如最近非常熱門的「台灣 Pay」,也會變得更普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開始討論「無現金化」到底是不是大家想要的未來了。

(本文的最初版本刊登於2019年1月16日,原標題是:《我可不要你的「臭錢」!最想賺錢的國家,用這句狠話顛覆了消費行為》)

▍訂閱《王文華談創新》音檔,聽王文華分析如何把企業的創新做法,應用在個人的職場與生活

▍新文章不漏看!歡迎加入《創新拿鐵 Telegram 好友》!

▍免費訂閱《創新拿鐵一週好文回顧》,每週六收到當週文章的連結

加入菜鳥救星官方Line並回覆「我想看文章」,不定期獲得更多知識吧!

不同頻道,不同知識!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