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通貨」指的是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脹」指的是流通貨幣數量增加。當流通的貨幣增加,購買力上升,會跟著帶動物價上升,因此經常用「通貨膨脹」表示物價上升。
做為一般消費者,會希望買東西可以越來越便宜、收入越來越高。但是在經濟學的角度,反而要有適當的通貨膨脹才是好的,這是為什麼呢?
試想一下,我們都想要生活品質過得越來越好、逐步達成理想的生活對吧!當人們都有相同的期待與嚮往時,收入會提高,當收入提高了,需求、消費也就會跟著提高。因此,在人類社會逐步提昇,生活水準越來越高狀態下,通貨膨脹實屬正常。
那麼物價又是如何衡量的呢?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就是常用來衡量物價的指標,而CPI的變化百分比就拿來當作通貨膨脹率。這個指數主要參照美國以七大類組成為主,分為食物、衣著、居住、交通及通訊、醫藥保健、教養娛樂、雜項等七大類。對於指數相關的詳細統計資料,有興趣可到行政院主計總處查閱。
另外,扣除食品、能源等易受天災人禍影響波動劇烈的項目後,形成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在判斷一個國家地區的物價波動情況,核心CPI會比CPI來得更為重要。
除了消費者物價指數外,還有另外一種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差別在於CPI反映終端消費者的物價水平;WPI則是反映前端生產者廠商的生產成本水平,也就是呈現生產成本的指標。因此,若WPI高於CPI,且差距在拉大時,意味著成本升高,廠商準備要漲價,終端消費就會跟著變貴。
至於CPI的年增率應該落在多少較為合理?過高有何影響?過低有何影響?最後面一起說。這邊先說明除了通貨膨脹之外,過去量化寬鬆時也會聽到的另外一個詞—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又是什麼意思呢?相對於膨脹,緊縮就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進而減弱投資力道、消費力道,最終導致物價下跌。聽到物價下跌是不是覺得不錯?實際上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更致命。試想一下,當人們不願意消費,商家、企業沒有營業額、沒有獲利,就會裁員,失業率上升。失業率上升,人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就更進一步不敢花錢消費。整個資本市場停滯,經濟就會衰退。近代最著名的通貨緊縮,就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當時各行各業物價大幅下跌、股市崩盤、失業率飆升,確實反映通貨緊縮會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