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把心放在周遭好事上,不要被壞事吞噬
人類為了要生存,避免危險,會很自然將注意力放在潛在的威脅上。這是進化的結果,內建了我們負面的情緒。負面情緒有助於我們應付危機。以前的社會較單純,人的思緒尚不會被負面消息占滿。但現代社會每天都有負面資訊襲來,我們如果不調整心態,可憐的大腦便會被威脅整個占據。
有些威脅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有些則不行。心理韌性強的人會評估情況後,聚焦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並坦然接受無法改變的部分。如此他們便不會被壓力壓垮,並能將注意力轉移到週遭的好事上。在心理學上,這稱之為「發現價值」(Benefit Finding)。
一開始憾事發生時,Lucy Hone被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於是她對自己說:「你不必被這種感覺吞噬,你要活下去,你有許多活下去的理由。不要聚焦在你所失去的,連帶也失去你所擁有的。」她試著往好處想,例如她的小女兒走得很快很突然,至少沒有長期生病、飽受煎熬;她還有兩個兒子活下來,她有責任給他們正常快樂的生活。她也感謝親友及社會給予她的支持及協助。
把注意力聚焦在生活中的好事,對我們的身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2005年科學家Martin Seligman進行了一項實驗,要人們每天想三件周遭的好事,六個月過去後,這些人變得更加感恩,也更快樂。為了要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事情,Lucy Hone在廚房掛了一張粉紅色的牌子,提醒家人每天都要感恩。
方法三:捫心自問:「這是在幫我,還是害我?」
心理韌性強的人會自問:「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在幫我,還是在害我?」透過整理思緒,找出對自己有益的行動。Lucy Hone一開始常會反覆自問:「我應該去審判現場看那位肇事駕駛嗎?這是在幫我,還是害我?」她後來選擇不去。她也常在深夜拿出女兒的照片,看完後更加沮喪,於是自問「這是在幫我,還是害我?」然後決定把照片都收起來,讓自己好好睡一覺。
Lucy Hone寫過許多有關心理韌性的文章,這個「自問」的策略帶給讀者的迴響最大。許多人問了自己後原諒了家人,少喝了一些酒,或是在考試、升遷時協助釐清想法及行動,便能做出有利的決定。